找到相关内容76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日中天台宗之教义

    说前六章是开解,那么这第七章就是立行。在正修章里,大师主要阐发了十乘观法,即第一观不思议境,第二真正发心,第三巧安止观,第四破法编,第五识通塞,第六道品调适,第七对治助开,第八知次位,第九能安忍,第十...

    (日)平了照 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62851572.html
  • 2005年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等

    人间的道路,就要注意调适与各方面的关系,楚山禅师是这方面的典范,说他是人间佛教思想的先驱,并不过份。   对于楚山绍琦在佛教界的地位,他在世时已经有人高度评价他:“为一代丛林宗匠,名传海宇、道重当时”...

    陈 灼 黎方银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72151676.html
  • 印顺法师之“人间佛教观”略探

    。其实在人间佛教菩萨道的推动过程中,“居士佛教”的兴起是必然的现象,这在以住持佛法为任的出家僧众而言,似乎需要有一段调适的空间。力量的分配整合、完善的僧制建立是迫切的,是否能捉住时代的脉动,并善用其...

    释会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0351761.html
  • 久住正法四大遗产

    的愿力、理念、法门、教育(与制度有关) 等僧格,也有程度以上的认识,以备皈依与否的决定。相信彼此在足够而健康理性的审问、观察、调适、选择之下,个人、团体(僧团与教团)将规划出完美的同心圆。  虽然本愿...

    宗麟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2551801.html
  • 美国的中国佛教研究

    Adaptation of Buddhism in Early Medieval China.Leiden:E.J.Brill,1959),诠释了佛教传入之初如何与中国社会、文化调适的早期历史,该书成为...

    李四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4551843.html
  • 熊十力、牟宗三的科学观

    对偶性的、无执的境界,另一现实的原因是对科学知识的必然性、真理性缺乏认识。因此,良知这个动力因与目的因无法把人们的行为调适到科学活动方面来。但现代的人不同,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必然性与必要性都有了深刻的...

    贡华南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3852051.html
  • 大相国寺法语(2)

    香水般;当你洒向他人时,你也能沾其芬芳。   假如你想获得宁静、愉快的生活,请允许他人也拥有这般的生活。除非你根据上述崇高的原则来调适你的生活,你无法冀望幸福与平和。同时,你也不应期望他人的感谢。戴尔?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0352110.html
  • 天台圆顿止观之修证──就十乘观法而论

    :善巧安心  (三)第四观:破法遍  (四)第五观:识通塞  (五)第六观:道品调适  (六)第七观:助道对治  (七)第八观:明次位  (八)第九观:能安忍  (九)第十观:无法爱  四、结语  页...2002.07)   (五)第六观:道品调适  所谓道品调适,乃是藉由三十七道品之调适,以契入真理,如《摩诃止观》云:  第六道品调适者,……上来虽破法遍、识通塞,若不调停道品,何能疾与真法相应。真法名无漏,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23252289.html
  • 十法界之-人法界(3)

    生。寿命五十岁。树叶为衣。不为屋宅。住在树下。于此国中。多有师子猛恶之兽。其师子身。皆有两翼。土田调适。无寒无热。一切女人。皆如狗面。口出妙音。过此洲已。有一大海纵广二万由旬。海中有山。名摩利那罗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82753052.html
  • 读诗说禅坐

    轻浮而不着力,久后自能降下,而得调适。(b)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,使脊骨不曲。脊骨的形状,本来三折如弓,在臀部处,略向外弯,所以坐时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;但不必有意用力外凸,可依循自然的姿势。(c...

    慧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71353539.html